何之彦主任专访

   2018-07-05
字体大小:

何之彦.png

 何觅时之彦?自是第一流!

——专访全景医学影像何之彦主任

何之彦主任是医者仁心的仁人,是医术精湛的高人,是删繁就简的通人,是赤子之心的纯粹之人。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如果说人生如棋,他落子无悔,执着于影像医学事业,将许多患者的「死棋」弈活;如果说人生如泅渡,他以仁心仁术,将疾病「溺水者」摆渡到彼岸。

居里夫人的使徒行者

谈到如何走上医学之路,得追根溯源到恢复高考的第一年 1977 年。何之彦主任以 1% 的录取率进入当时全国四所重点医科大学之一的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医学院),成为医疗系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大学生。

谈到为何临近毕业选择医学影像专业,何主任称当时差点选了妇产科,因实习时的妇产科主任对他认可度颇高。但因缘际会,临毕业时,他在图书馆无意中浏览到《居里夫人传》,书中叙述居里夫人放弃为自己发现的放射性镭申请专利以获取重金,毫不保留地将镭的「秘密」公之于世,以便使成千上万的癌症病人能够得到廉价的放射治疗。何主任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召。那一时代的人,思想是纯洁的,一心向往着崇高的事业,于是何主任毅然选择了放射影像医学方向。早年,影像医学的老师多为医学院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或欧美海归人才,器械设备虽不比现在,但都是原装进口。比起畏惧放射,被动选择此专业的学生,何主任可称得上是「自动请缨」,所以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何之彦坚守医者初心,从不接受病患的红包,力所能及地为每一个病人服务。最终,他用精湛医术与仁爱之心打开了理想人生的方程式。

在那高考改变命运的时代,分配也是命运的第二次投胎。1982 年底毕业,何之彦主任以超过留校平均分数线 84 分许多的 90 分高分留校,在附属华西医院放射科工作。1982 年底开始普通 X 线诊断的学习,1983 年涉足乳腺 X 线诊断,1985 年起接触 CT,1990 年起使用磁共振成像(MRI),一共有近四十年的影像医学从业经验。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何主任母校前身是建于 1909 年的华西协合大学,一贯治学严谨,1949 年之前一直有英文写病历的传统。由高年资的医师带教,每月必须交读书报告,何主任在那里渡过平静又忙碌的学习期。他说,在华西,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必须经过五个步骤的历练。

首先,每个月要交一份读书心得, 第一个月学习放射投照技术学和放射物理学,了解放射设备与成像原理,理清射线源、人体、成像物质三者的关系。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第二个月至第四月,开始观察正常的胸部、腹部、骨骼放射图像,与之后的非正常状态下的成像相对比。何主任还记得华西放射科老主任陈官玺老教授的教诲:「有无相生,没有正常,何来异常?」着重从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等角度理解正常放射图像。

第三阶段,看征象,这需要结合病理学、微生物学等西医基础,以了解影像异常征象产生的机制。与王国维治学境界同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与关联。

第四阶段,结合临床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与放射影像征象表现进行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在这一阶段,需要观阅分析、追踪证实足够多数量的实际病例,图像与临床反复比较,勤读书,理论联系实际,建立正常的影像医学临床思维能力,废寝忘食,孜孜以求,付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毅力。

第五阶段,将日常工作提高到教学科研的高度来进行。努力做到遇到临床问题及时做笔记,并有针对性地大量查阅与阅读文献,掌握国内外学术动态,积极进行科研探索,最后形成科研论文或发布研究成果。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治学境界,经千锤百炼,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

目前上海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其实最早源自华西的住院医师培训。何主任当了五年的住院医师,一年的住院总医师,尤其是后者要求每周六天,每天 24 小时住在影像科内值班。在这过程中,积累了诊断各科室疾病的宝贵经验。在华西,通过兢兢业业学习工作,获得患者、老师和同仁们的认可,晋升到副教授职称。

1995 年,乳腺影像专业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国家卫生部的层层遴选,何主任作为赴芬兰的唯一一名乳腺 X 线诊断医生,与另一名乳腺投照技师一起在异国他乡进行了为期数月的学习。到芬兰的第一个月内,何主任就利用一切时间一头扎进图书堆里,阅读了 11 本纸质乳腺学英文专著,因为这里接触的乳腺书籍为国际前沿技术,对知识的如饥似渴,让他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回国之后,卫生部组织了乳腺放射学的南方片区与北方片区全国培训,诊断部分皆由何主任授课,当时培训班的很多学员后来也成为乳腺放射诊断领域的专家。

1998 年,何之彦主任通过人才引进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0 年升为正高职称。与此同时,在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里,何之彦主任在医学领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术业专攻,笃行不倦

有的人对寒窗苦读发愤钻研感觉乏味,而何之彦主任却始终对医学知识和相关领域兴致勃勃,就像是一个永不停止的发动机。他说,「热爱」就是最好的动力和老师。正因为他对医学影像领域有坚定的事业心,丝毫不感觉厌倦,永远怀着好奇的探索之心,才能一次又一次攀上医学高峰。

何主任最擅长的项目是肺部和乳腺,以及腹部、盆部脏器疾病的影像诊断。曾师承国内著名的放射学老专家闵鹏秋教授,与他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六年,在闵老师的直接指导下,何主任在腹部影像领域刻苦钻研,熟能生巧,巧而精进,2003 年在欧洲放射学年会上何主任发表了有关「盆侧间隙」这一盆腹膜外间隙的新概念。1995 年跟随导师缪竞陶教授学习肺部影像,研究 CT、MRI 判断肺癌侵犯心脏大血管的手术切除可能性。何主任指导研究生完成了表现为肺非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的早期肺癌 CT 表现及手术时机的选择的研究。在老一辈乳腺外科学家陈佩珍教授的指导下,何主任潜心钻研乳腺临床,使乳腺 X 线摄影研究站在了一个很高的平台,1986 年在国内最早研究雌孕激素受体与乳腺癌 X 线表现的关系,并发表论文在国内顶尖的中华放射学杂志上。后来在芬兰进修,进一步提升了自己乳腺影像学的技能。1996 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 X 线引导下乳腺微小病灶钩丝定位术,为外科学施行保乳手术创造了条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乳房的美观度,达到准确定位、精细手术,损伤最小的效果。2000 年 7 月在亚洲首先使用最先进的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机,如虎添翼,利用先进设备,何主任在国内最先开展不能被手触及的微小乳腺癌的 X 线诊断,可以发现最小仅约 2.5 mm 直径大小的乳腺癌,获得病人的真诚感谢,锦旗上书写的是「火眼金睛,德医双馨」。2010 年中华放射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成立,何主任成为最早的几位委员。2014 年,何主任受中华放射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委托起草执笔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发表了《乳腺 X 线检查和诊断专家共识》,成为最早的国内乳腺放射诊断行业规范类文章。何主任还是《全国乳腺 X 线投照技师上岗证》教材的编写作者之一,在规范投照技术运用于乳腺摄影方面颇有造诣。

2009 年,甲流来势汹汹,全国风声鹤唳。当时,上海还未发现病例,何主任原所在医院的王主任拿了一个 ICU 危重患者的胸部 CT 片子给何主任过目。看完之后,何主任指出,这可能是一种病毒感染的病例,疑似甲流,后经证实果然是上海市诊断的第一例甲流。因发现及时,治疗及时,挽救了这位 36 岁年轻患者的生命,为抗击甲流做出了贡献。

20 多年前,在华西,何主任参与对肺癌侵犯到纵膈大血管及左心房的 CT、MRI 表现及手术可切除性的研究。这项高难度手术,需暂停心脏循环,通过体外循环方式代替心脏的功能,严格要求手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在此之前,如此程度的病情,多半选择保守治疗,但五年期的生存率为零。自从此种手术成功开展后,通过手术治疗的案例增多,后来随访表明: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达到四分之一以上,意义非凡。

何主任在上海曾遇到一位女儿在日本的老太太,赴日探望女儿顺道做了体检,发现肺内 12 mm 直径的单纯性磨玻璃结节,日本专家诊断她为炎症,何主任看后断定这不是炎症,而是早期肺癌。后经过手术,证实果然是肺原位腺癌。

另有一位外科医生,体检过程中发现一块小指甲壳大小的病灶,何主任认为疑似肺癌,这位医生通过妻子朋友请美国加州一家医学院的五位教授过目,都认为不是肺癌。但何主任坚定地认定这就是肺癌,何主任说虽然有多位知名专家觉得不是,但他仔细复看 CT 后无法说服自己,从对生命敬畏对患者负责的角度出发,他必须坚持自己的看法。后来这位外科医生选择相信何主任在业界的影响力,接受手术,发现真是小肺癌。术后几天,当这位刚开胸后的外科医生能说话打电话时,气喘吁吁地首先打电话给何主任,说是第一位想到感谢的人就是何主任。

曾有一家著名国企的 800 多名员工参加乳腺健康体检,每例均经过何主任悉心诊断,共发现 5 例不能被手触及的早期乳腺癌。其中有一位根本不信自己得了乳腺癌,因她近期在其他医院曾做过乳腺体检并未报告异常,原来是由于投照技术不规范,其近胸壁的较隐匿的病灶未能显示。而何主任所在医院较早运用规范化技术,加之何主任诊断水平高超,使病灶无法遁形。

还曾有一金融系统的员工做乳腺体检,何主任诊断出其患有 2.5 毫米的乳腺癌。手术时在他院,当时尚未采用何主任倡导的 X 线引导下乳腺微小病灶钩丝定位,手术医生找了一个多小时,才发现那个极细微的乳腺癌,经病理证实了何主任诊断的正确性。该系统的领导听闻此事,惊叹之余甚是感动,转交一笔价值不菲的奖金给院长,一定让院长转交奖金并转达对何主任挽救员工生命的感激之情。

何主任在诊断过程中,经常看到人间的悲喜剧。有个患者在外院检查出胰腺癌,并伴有胆管梗阻。何主任通过 CT、磁共振、PET/CT 的检测,认定之前的检测结果是一个错误,其实仅仅是慢性胰腺炎,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所致,为良性。这截然相反的诊断结果,使病人及家属转大悲为大喜,经历了一番情绪过山车,从悲痛抑郁,到不可置信,再到热泪盈眶如蒙大赦。

有位原籍上海的新加坡华人,在新加坡做了肝脏增强 CT,新加坡的医生没有对疾病诊断下定论。经何主任看片会诊之后,认定其患小肝癌,并合并出现门静脉癌栓。为此患者获得了及时的诊疗,赢得了与死神赛跑的时间,挽救了生命。

此类案例,不胜枚举,皆为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而为之。也体现了何主任工作严谨,对待诊断「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渴求知识,勇于创新,积跬步而成千里,功力深厚,炉火纯青。

「杂家」与「通人」

虽然何主任有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但其思想观念,往往比忙忙叨叨的年轻人和堂而皇之的中年人更年轻,更有对世界的一份新奇。这份新奇,是几经岁月涅槃后的「新」,是伟岸沧桑枝干上新发的绿意。近前,令人精神家园弥漫一股奋发向上的力量。

对于新闻上「踢馆」阿尔法狗的人工智能(AI),何主任认为它代替影像医生的言论为时尚早,只能说它是影像医生的智能助手,加速影像医学的发展广度和深度。与其担心被 AI 怪兽取代,不如考虑下如何让自己不像机器般做重复工作。何主任认为,医学并非一道可马上判断是与非的数学题,而是有很多处于中间模糊地带的问题需要灵活处理,发挥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揣摩和拿捏。

在医学专业领域,何主任具有让病灶无所遁迹的「第三只眼」。而在业余兴趣上,何主任俨然是一个「杂家」,涉猎领域较为宽泛,爱好音乐、诗歌、美术、摄影、天文、历史等。甚至有朋友称他为非遗文化传承人,因他不仅会演奏小提琴、二胡和笛子,还会弹奏一些小众的乐器,比如新疆的热瓦普。虽经常填词谱曲,但本人却不以此自居,「完全是为了医疗工作之余的解压,其实做起来都不难」。在何主任眼中,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融汇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需要具备一双拨开迷雾的慧眼,才能通往非固化思维,删繁就简,脉络清晰,越实践越心地澄澈,世事洞明,救死扶伤,不忘初心,达到「通人」境界。「通」是中国古人为学的最高目标,「通人」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和睿智的思辨。

医学是个不断挑战的过程,路漫漫行已远,何主任笑看风云,不懈求索,活出生命的自在与昂扬……

附何之彦主任履历:

何之彦  教授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原执行主任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乳腺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视听教育分会委员,常委

《中华放射学杂志》等 6 个核心期刊审稿专家

省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SCI 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

撰写及参编 12 部专著

2014 年中华放射杂志《乳腺 X 线检查和诊断专家共识》通信作者

2003 年在欧放发表《Parapelvic spaces:A clinical observation by CT》

2000 年应用整板数字化乳腺 X 线摄影(FFDM)

1995 年开展 X 线引导下乳腺微小病灶钩丝定位

1989 年发表《原发性乳癌性激素水平与 X 线表现的关系》

专业特色:

胸腹盆部 X 线、CT、MRI 诊断/乳腺 X 线、MRI 诊断


编辑: dxy_yt412lw0    来源:丁香园